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日前宣布,2009~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将定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IDF副主席麦吉尔女士指出,开展糖尿病教育,首先要让公众认识并了解糖尿病,这需要大力进行宣传,重要的是让更多的糖尿病病人拥有接受治疗和教育的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糖尿病的无知。糖尿病教育就是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成为驾驭自己健康的主人。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糖尿病教育工作就是授人以渔,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成为驾驭自己健康的主人,受益终身。
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和由其并发症引发的高死亡率,已经使其成为仅次于癌症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号杀手”。我国糖尿病患者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833亿元,是国家卫生医疗费用一笔巨大开支。而边远地区、基层农村和流动务工人员,由于医疗设施简陋、医保难以覆盖等问题造成了统计困难,其中隐藏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数目更难以计算。全面深入开展糖尿病教育对保护国民健康、减少卫生医疗费用的支出以及完善国家医疗体制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因此,为病人提供科学、正规的糖尿病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社会性工作。
糖尿病教育的受益者--钱浩生
钱浩生今年73岁,身体依然硬朗,是北京某大学的教授。钱老于1959年7月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当时他还是清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而那时只有极少数的几家医院设立了内分泌科。刚得病时他对糖尿病一无所知,但他在不幸中很早就幸运地接受了糖尿病教育,1960年,他成为了我国第一批糖尿病教育的受益者。
1960年暑假,北京协和医院邀请他和数十名糖尿病病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治疗。在这一个月的住院期间,医生和护士为他们讲授糖尿病应该怎么治疗、平时怎么打针、怎么化验、吃饭应该注意什么……当时他们听得特别认真,也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钱浩生了解了很多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知道了高血糖该怎么处理,也知道了低血糖该怎样应对。学习了这些知识,钱浩生消除了初得糖尿病时的害怕与恐惧,回到学校,他还将这些应急的小常识教给了身边的同学,让同学们能在他发生危险的时候及时帮忙。
参加工作后,钱老坚持浏览糖尿病相关书籍和报刊等资料,从中了解所需的糖尿病知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糖尿病大课堂的展开,钱老积极参加,使他的糖尿病防治知识进一步得到加强,但他认为当时那一个月的住院学习是他掌握糖尿病知识的基础。
直至50年后的今天,钱老的糖尿病控制得很好,没有任何并发症。他感慨地说:“这都是教育的效果啊!要不是当年进行了一个月的综合治疗和学习,兴许现在也是并发症一大堆了呢。”